观全球智慧教育大会 思未来教育发展趋势

时间:2021-08-23浏览:577

8月18日,“2021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北京开幕,会议以智慧学习与教育的未来为主题,围绕智能技术对教育未来的影响、智能技术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全球智慧教育战略协同及可持续发展,以及疫情期间“互联网+教育”新常态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以国际化视野探索全球教育发展的未来之路。在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开幕式致辞上,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指出智慧教育发展的三个重点:重在立德树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重在融合创新,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重在科学发展,注重伦理和技术安全。



为进一步了解智慧教育发展趋势,提升信息化建设的前瞻性与国际思维,信息化建设处全体人员在线学习观看了2021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的会议报告。8月20日下午,王小军总工程师组织信息化建设处的全体同事,结合学校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年度重点工作以及部门职责,对本次会议报告学习心得进行分享与讨论。

李凤霞在分享中提到,深化智慧教育探索,多维挖掘数据价值与优势,构筑数据支撑的数字孪生校园。数据是未来的石油,也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应探索建立教育数据“采、存、算、管、用”的标准化模式。

其次,基于数据重构业务场景价值链,让数据管理成为常态,发挥信息化增效降本的优势。构建数据多维应用模型,利用数据开展教育质量监管,发挥数据在监测、决策等方面的价值,并用数据反哺教育业务的新增长,提供便捷化和灵活化的数据应用,为教师的因材施教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助力教育管理者实现整体把控。

同时,基于数据不断扩展数字化场景。完善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实现线下业务的数字化、线上化,面向用户提供无感知、智能化管理服务,综合提升学校管理服务效能,打造“宜学、宜教、宜管、宜用”的智能化数字孪生校园,让信息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提升教育教学与管理质量。

赵慧提到,教育信息化2.0从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转向信息化素养更加强调能力的内化和整体性,强调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同时,应该强调应用交流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信息素养不仅是技术能力、更是思维方式。当前应该强调用技术帮助教师增长见识,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魏子涵提到个性化学习技术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性创新,对学生进行多维度分析,基于场景感知提供与学习者认知状态相适应的智能化匹配的教学资源方案,为不同学生构建不同学习路径,同时通过学情分析辅助教师教学,把学习行为转换为数据,发现学生学习薄弱点,提供分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

张成提到作为信息化建设部门,我们要为学校建立“互联网+教育”的生态做好技术保障工作,完善基础网络设施和终端设备,建立规范的网络管理制度。升级校园网络,构建物联网,实现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推动教育数据共享,促进教育数据应用,健全数据的规范和标准。

王珂提到教育新基建的启动有助于加快构建智能时代教育新生态,推动智能学习资源聚合服务新生态、教育智力资源服务新生态以及泛在学习与终身学习新生态的构建。

会议结尾,王小军对本次学习活动做了总结,他认为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为我校开展智慧教育及信息化实践提供了方向和思路,全体同事要以这次报告学习为基础,以新校区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智慧化建设新征程。同时,也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应积极拥抱技术,但不要唯技术论,无论是教育信息化还是智慧教育,其基础都是教育,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把如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法提升教育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后续建设的关键因素。

智慧教育,未来已来。作为信息化实践者,信息化建设处全体成员将持续探索创新信息化与教育融合的场景与应用,打造“人人、处处、时时可学”的智慧校园,为师生智能化、精准化服务,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贡献力量与智慧。